超赞特产>江西省>宜春市>奉新县特产

奉新大米

奉新大米特产照片

奉新特产奉新大米介绍

奉新大米属于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
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特产

奉新大米,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特产,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。

奉新大米种植、生产历史悠久,早在《宋史》和《天工开物》中就有记载,作为江南优秀的稻米,从宋朝华林胡氏先祖国子监主簿胡仲尧进贡奉新大米开始,奉新大米就成为供皇帝食用的御用贡品,此后,奉新大米就一直因其特殊的种植技艺而成为历代皇朝的贡品。奉新大米外观呈清白色或精白色,具有光泽,米粒大小均匀,坚实丰满,米饭清香、微甜、冷后不回生。

2010年12月15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“奉新大米”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。

奉新大米历史渊源

奉新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,奉新大米生产历史悠久,素以“贡米产地”、“优质米之乡”而闻名,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的故乡。

奉新大米早在《宋史》和《天工开物》中就有记载,有上千年的历史。

据《奉新县志》记载,明朝时奉新柳条红米就进贡到朝廷,成为朝廷御用大米。

建国初期,国务院曾下专文收购奉新红米。

2017年,奉新县万亩连片水稻高产区被定为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,先后投入5000万元,建成基地面积2.7万平方米,配置服务万亩以上的耕、种、收农业机械。实现水稻生产的耕作、插秧、植保、收割和烘干等环节全程机械化,并辐射周边村近3万亩水稻田。

2018年,江西省农业厅、财政厅《关于批准开展江西省2018年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通知》公布了通过评审的7个稻米区域公用品牌和2个绿色特色品牌,奉新县申报的“奉新大米”获稻米区域公用品牌第五名,省财政将安排稻米区域品牌建设资金2500万元,原则上将连续支持三年。

奉新大米产品特点

奉新大米外在感官

奉新大米外观呈清白色或精白色,具有光泽,呈透明或半透明状,米粒大小均匀,坚实丰满,粒面光滑、完整,很少有碎米、爆腰、腹白,无虫,不含杂质;加水煮沸后味佳、有清香、微甜、无任何异味,米饭冷后不回生。

奉新大米内在品质

奉新大米米粒呈半透明状,垩白粒率6—13%,垩白度4—7%,直链淀粉含量15—17%,胶稠度70—100毫米,粒长6—8毫米,粒型长宽比3—3.6,蛋白质含量6.1—7.5%。

生产工艺

奉新大米

普通大米

收割方式

采用人工收割,分品种单房单晒,现割现脱粒现晒

人工或机械收割

晒谷方式

采用竹晒垫晒谷

在水泥晒场或公路上晒谷

收储方式

分品种单独储藏,储藏工具为箩筐、竹箩屯、木桶等

品种混杂收储

奉新大米等级分类

奉新大米分为三个等级,无公害农产品大米,A级绿色食品大米、有机食品大米。

奉新大米产地环境

奉新大米土壤地貌

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水稻土是紫红色泥页岩母质发育的土壤,pH值在5.5—6.5之间,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中等偏高,全氮比较丰富,碱解氮偏高,速效磷含量中等,速效钾含量偏低,属半山区半丘陵地貌,呈“七山半水二分田,半分道路和庄园”的布局。

奉新大米水文情况

奉新县境内河网密布,河流以贯穿县中心的南潦河和东北隅的北潦河为主,呈羽状覆盖,同为九岭山水系,自西向东横贯境内,全县境内拥有大中小型水库122座,山塘399座,引水工程286座,提水工程66座,灌溉齐全,布局合理,有效灌溉面积达31万亩,旱涝保收面积达25万亩。

奉新大米气候情况

奉新县气候条件适宜,属亚热带湿润气候,四季分明,气候温和,日照充足,雨量充沛。全年日平均气温达17.5℃,10℃以上有效积温达5330℃,无霜期长达260天;年平降水量达1600—1900毫米。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,适宜的土壤和降水,为水稻产业发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环境。

奉新大米产品荣誉

奉新县是南方稻区第一个获得AA级绿色食品(大米)标志和有机食品(大米)标志的县,是全国首批绿色食品原料(水稻)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及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,同时还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国第一批、第二批商品粮基地县。

2010年12月15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“奉新大米”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。

2016年,奉新“天工”大米获十四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交易会金奖。

2018年,奉新“天工”大米获十六届中国国际粮油产品交易会金奖。

奉新大米地理标志

奉新大米地域保护范围

奉新大米种植区域具体地理位置东与安义交界,南与高安接壤,西与宜丰、修水毗邻,北与靖安相连。地理坐标为东经114°45′—115°33′,北纬28°34′—28°52′,南北宽约32.3千米,东西长约78.3千米。总面积为1644.87平方千米,所辖范围为赤岸镇、赤田镇、宋埠镇、干洲镇、澡下镇、会埠镇、罗市镇、上富镇、冯川镇、澡溪乡、仰山乡、甘坊镇、柳溪乡、石溪办事处、百丈山风景名胜区、干垦场、东垦场、农牧场,共18个乡镇场。

奉新大米质量技术要求

(1)生产地选择:

(1.1)生产地的环境应符合NT/T391的要求。

(1.2)稻田地势应相对平坦、肥力中等以上,排灌方便、旱涝保收、不易受水旱灾害,集中连片,且远离厂矿、公路、铁路。

(2)品种选择:

(2.1)选用抗病、抗虫、抗倒伏、产量高或增产潜力大,且通过国家或省级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,并在当地示范成功。禁止使用转基因品种。

(2.2)品种的米质要优,应达到GB/T17891中三级米标准以上。

(2.3)品种的综合抗性好,特别是对当地易发的主要病虫害的抗性强。

(2.4)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.1的要求。

(3)育秧技术:

(3.1)晒种:播种前种子翻晒二天。促进种子活性,杀灭表面病菌,提高发芽率。

(3.2)浸种方法:采用石灰水间歇浸种:早稻种子用清水预浸12小时,滤水12小时,用1%石灰水浸12小时后,用清水洗净种子,再用清水浸12小时,然后催芽到破胸后进行播种。一晚、二晚稻种子则用石灰水间歇浸种,时间为36小时,然后用清水洗净,不用催芽,直接播谷。提倡用生物种衣剂包衣。或采用先安浸种:用2000—3000倍先安溶液浸种1—2天,洗净后再播种。

(4)播种:

(4.1)播种期:看品种生育期确定,早稻一般在3月下旬播种;中稻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种,晚稻安排在6月中下旬播种。

(5)育秧:

(5.1)育秧方式:双季早稻和一季稻一般采用塑盘育秧,双季晚稻一般采用湿润育秧。

(5.2)整地:冬前翻耕,春后干耕干耙,带水整平,做成湿润通气秧田。按畦长12—15米、畦面宽1.3米、畦沟宽0.3米、沟深0.15米进行开沟作畦。用畦沟糊泥作营养土。糊泥装入盘后,待泥浆沉实一天再播种。秧盘横摆每排2片,竖摆每排4片。秧盘之间要靠紧,秧盘钵体要入泥。

(5.3)播种量:每亩大田杂交稻用种量为:双季早稻1.5—2.0千克,一季稻和双季晚稻1.0—1.5千克;常规稻为:双季早稻3.0—5.0千克,一季稻和双季晚稻2.5—4.0千克。秧田面积湿润育秧的秧本田比为1:8。塑盘育秧用434孔规格秧盘,每亩用65—80片。

(5.4)落谷:秧盘填满糊泥后将盘面泥土刮平,落谷,播后进行压种。

(5.5)塑盘育秧移栽期:秧龄控制在20—25天,叶龄一般在4叶1心左右。

(5.6)秧田管理

选择土壤肥沃、排灌方便、病虫危害轻的田地做秧田,施肥以有机肥为主作基肥,少施或不施追肥,一般每亩秧田施足腐熟的农家肥或绿肥1000—1500千克作基肥,其它肥料施用应符合NY/T394的要求。秧田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,农业、生物、物理技术综合防治的原则,万不得已要用化学防治的时候,应符合NY/T393的要求。其它管理措施参考不同育秧方式的要求进行。

(6)大田栽培技术

(6.1)移(抛)栽期

双季早稻当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5℃时,叶龄达到3.5—4.0时就可移(抛)栽,一季稻当叶龄达到3.5—4.0时移(抛)栽,双季晚稻在前茬收获后立即移栽。

(6.2)移(抛)栽密度

一般每亩双季早稻插足2.0—2.2万蔸,每蔸杂交稻插2粒谷苗,常规早稻插4—5粒谷苗;一季稻插足1.4—1.6万蔸,杂交稻每蔸插1—2粒谷苗,常规稻每蔸2—4粒谷苗;二季晚稻插足1.8—2.2万蔸,杂交稻每蔸插2粒谷苗,常规稻每蔸插3—4粒谷苗。抛栽稻的基本苗一般与移栽的稻田一样或多5%左右。

(6.3)移(抛)栽质量

为了使水稻早扎根早返青,要提高移(抛)栽质量,要求薄水移(抛)栽,要求浅栽、匀栽,大风大雨天不栽禾,并且二晚晴天应在下午4点钟后栽禾。

(6.4)大田施肥技术

(6.4.1)施肥的一般原则

(6.4.2)提倡测土配方施肥,实施平衡施肥,氮:磷:钾(N:P2O5:K2O)一般为1:0.5:1。坚持有机肥为主,化肥为辅的原则,要求有机氮占总施氮量的50%以上。

(6.4.3)肥料的施用应符合NY/T394规定。

(6.4.4)禁止使用未经国家或省级农业部门登记的化学肥料和生物肥料。

(6.4.5)禁止使用重金属超标的肥料(有机肥料及矿质肥料等)。

(6.4.6)施肥量与施肥方法:每亩大田每季早、晚稻施氮(N)7—11千克、磷(P2O5)3.5—5.5千克、钾(K2O)7—11千克,一季稻每亩施氮(N)12—14千克、磷(P2O5)6—7千克、钾(K2O)12—14千克,并皆施硫酸锌1—2千克。

(6.4.7)施肥方法以基肥为主,追肥为辅,结合根外追肥。基肥可将全部肥料一次性全层深施,也可留总用肥量20%左右的单质氮肥和钾肥作为追肥,在栽(抛)后5—7天和孕穗期分次施用,抽穗后每亩大田用200克磷酸二氢钾对水50千克进行根外追肥1—2次。

(6.5)大田灌溉技术

移(抛)栽期保持薄水,扎根返青后坚持浅水勤灌,当苗数达到计划穗数的90%或没够苗但已到有效分蘖末期时开始晒田,采取多次轻晒,以控制无效分蘖,促进根系下扎生长和壮秆健株,穗分化后复水,保持田间有浅水打苞、抽穗,齐穗后干湿壮籽,收获5—7天前断水。

(6.6)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防治

(6.6.1)防治的一般原则

(6.6.1.1)坚持“以防为主,综合防治”的植保方针,从保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出发,应用综合措施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。优先采用农业措施、生物措施、物理措施,在上述措施不满足植保工作需要的情况下,才采用化学措施。

(6.6.1.2)化学防治的药剂应符合NY/T393的要求,严格控制施用量和安全间隔期。

(6.6.1.3)合理混用、轮换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或具有负交互抗性的药剂,克服或推迟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。

(6.6.2)农业防治

选用抗病虫能力强的品种,并定期轮换,保持品种的抗性;灌水灭蛹,清明前灌水10厘米以上,保持2—3天,灭杀螟虫的蛹;打捞菌核,减少纹枯病病源菌;合理轮作换茬,降低病虫源基数;提倡健身栽培,增强抗病虫能力。

(6.6.3)生物防治

保护和放养青蛙、蜘蛛等稻田天敌,利用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发生;提倡采用稻鸭共栖治虫灭草、养猫治鼠、稻田养萍(鱼)肥田抑草。

(6.6.4)物理防治

提倡利用黄色粘虫板诱杀稻飞虱和稻蓟马;每1公顷安装一盏25瓦的黑光灯或每4公顷安装一盏震频式杀虫灯,诱杀鳞翅目、同翅目害虫的成虫,降低害虫产卵量;每亩布放5个鼠夹,防治鼠害。

(6.6.5)化学防治

在采用5.7.2—5.7.4的防治措施不能达到要求时,可采用下列化学防治措施,为保证达到绿色食品要求,化学防治应优先采用生物农药,化学农药的使用应严格执行NY/T393的规定。

(6.6.5.1)移栽田提倡人工耘禾除草,在栽后6—7天进行第一耘,间隔7—10天后进行轻度第二耘;抛栽、直播田及劳力不足不能搞人工耘禾的移栽田可采用化学除草,移(抛)栽田,在栽后5—7天,亩用35%丁苄可湿性粉剂80克与第一次追施的肥料混匀后撒施,也可用药土法撒施;直播田、秧田,在禾苗二叶一心期排干田间水,亩用28%田青(二氯喹林酸+苄密磺隆)除草剂40克兑水30千克喷雾,24—48小时后复水。

(6.6.5.2)螟虫(二、三化螟、大螟)和稻纵卷叶螟若超过防治标准,根据虫情预报,掌握在螟卵孵化初盛期,每亩可用千胜乳剂200毫升或5%锐劲特悬浮剂40毫升,或用18%的杀虫双水剂400—500克,对水50千克喷雾;每百蔸禾有稻飞虱1500头以上时,每亩可用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—20克对水60千克喷雾。

(6.6.5.3)稻瘟病在发病初期见病斑时,每亩用70%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—30克对水40—50千克喷雾;纹枯病和稻曲病发生初期每亩用5%井岗霉素水剂200—250毫升,对水50千克喷雾;白叶枯病和细条病可在发病初期用77%的氢氧化铜(又名可杀得)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。

(7)收获与储运

(7.1)成熟期要抢晴收获,并单收、单晒、单储。

(7.2)收获时要用木制的脱粒器械脱粒,严禁铺在地面上碾压脱粒。

(7.3)晒谷一律用竹晒垫,禁止在沥青或水泥地面上或黄泥砂地面上晒谷,防止污染。

(7.4)应在避光、常温、干燥有防潮设施的地方贮藏,贮藏设施应清洁、干燥、通风、无虫害和鼠害;可在贮藏仓布放鼠夹防治鼠害,并安装黑光灯诱杀害虫,严禁使用化学农药消毒。

(7.5)要用竹木制品或棉麻制品装放,运输工具应清洁、干燥,严禁与有毒、有害、有腐蚀性、有异味的物品混运。

(7.6)“奉新大米”水稻生产的副产品主要有秸秆、龚糠、米皮糠等,应综合开发合理利用,提倡秸秆还田或喂兽,垄糠和米皮糠应加工作饲料,禁止将副产品焚烧、胡乱堆放、丢弃和污染环境。

(7.7)农事记载:生产者要对农事活动进行记载。包括所有农时操作记录;农药使用记录。档案应完整、真实,并按作物分别记录使用的农药名称,包括通用名和商品名、登记证号、剂型、防治对象、时间、施用量、次数、安全间隔期;肥料使用记录档案应完整、真实,内容包括肥料名称、登记证号、类型、施用量、施用方法、次数等;及时做好各类农时操作记录、产量记录和产品销售记录;记录需妥善保存1年,以利可追溯性检查。

奉新大米补充介绍

  奉新县素以“贡米产地”、“优质米之乡”而闻名,奉新大米种植、生产历史悠久,早在《宋史》和《天工开物》中就有记载,选作贡品进入宫廷,至今有几百年的历史。奉新大米外观呈清白色或精白色,具有光泽,呈半透明状,米粒细长大小均匀,坚实丰满,粒面光滑、完整。奉新是南方稻区第一个获得A-绿色食品标志和有机食品标志的县。奉新大米远销北京、上海、厦门等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。为进一步提高奉新大米的知名度,提升产业优势,奉新县农业部联合粮食局通过招商引资组建投资总额超6000万元的江西聚丰米业有限公司,生产极具奉新特色的给力米、松竹米。为依法保护地方特色农产品,奉新大米已申请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,并于2009年12月正式通过认证保护。

  在农耕技艺上,奉新大米种植技艺有着重要的地位。千年来,奉新农人遵循着传统耕作技艺,体现了深厚的传统农耕文化,《奉新县志》(清同治版)“物产”篇中物别记载:“稻下乡宜早,上乡宜晚”充分说明了奉新大米种植几百年来就稻作遵时的习惯,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“稻工”、“稻宜”、“稻灾”、“水利”篇中,也详细记录了以奉新为主的南方水稻种植技艺,同时奉新农人更重视水稻种植后期的收割、晾晒、储存,加上奉新的土壤、气候、水源的优势。使奉新大米历史上就成为江南特别优秀的稻米,从宋朝华林胡氏先祖国子监主簿胡仲尧进贡奉新大米开始,奉新大米就成为供皇帝食用的御用贡品,此后,奉新大米就一直因其特殊的种植技艺而成为历代皇朝的贡品。奉新虽然作为半山半平原地区,地域面积也不算大,但因广泛种植奉新大米,而成为农业大县,自宋以后就列为江南西道“望县”之一,近代,省城南昌更是以奉新大米为优选的第一食用米品种。

  奉新大米不但种植技艺传承久远,而且也因为奉新大米而滋生出许多美好传说,在这种农耕文化种植技艺上,凝聚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丰厚底蕴。奉新籍人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第一卷记是记录了水稻种植技艺,这更充分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中“贵五谷而贱珠玉”的耕读一体传统文化底蕴。

  虽然这些传统农耕技艺流传很广,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,基本上都濒临灭亡。奉新县为保护奉新大米种植技艺等传统技艺,专门建设了宋应星科技文化园,集中的把中国古代的传统技艺进行了有效的保护、保存、展览、展示。同时,奉新为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技艺,大力保护原生态农业耕作区,大面积种植绿色无污染的奉新大米,使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科学现代农业耕作和谐结合,有效的进行了产业发展。

  地域范围

  奉新大米种植区域具体地理位置东与安义交界,南与高安接壤,西与宜丰、修水毗邻,北与靖安相连。地理坐标为东经114°45′~115°33′,北纬28°34′~28°52′,南北宽约32.3公里,东西长约78.3公里。总面积为1644.87平方公里,所辖范围为赤岸镇、赤田镇、宋埠镇、干洲镇、澡下镇、会埠镇、罗市镇、上富镇、冯川镇、澡溪乡、仰山乡、甘坊镇、柳溪乡、石溪办事处、百丈山风景名胜区、干垦场、东垦场、农牧场,共18个乡镇场。

  特产信息最后更新@2022-02-24,如果您发现“奉新大米”介绍有误或有更新,请点我纠正/更新

我要对“奉新大米”点赞或吐槽

我的昵称:
昵称不填则为匿名发表,会降低审核的通过率。

请输入需要发表的内容:

● 请严格尊从本站的《用户行为规范》及国家相关法规,文明发表。

● 您发表的内容需要经过我们的人工审核,不能马上展现属正常,请知悉。